我爱技术网_SEO三人行

seo三人行 > 新闻信息 > 正文

3·15文化也需打假(组图)

网络整理:04-10 点击提交给百度收录

张国庆(中国社科院研究员)

张国庆(中国社科院研究员)

时统宇(中国社科院研究员)

时统宇(中国社科院研究员)

秋风(独立学者)

秋风(独立学者)

陈村(作家)

陈村(作家)

作者:刘树勇

作者:刘树勇 微博:


  今年的3·15是全球第32个消费者权益日,也是中国加入国际消费者协会之后的第28个消费者权益日。

  如今,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早已深入人心。但有一个问题是,人们对于保护消费者权益、打击假冒伪劣的认识,更多时候只注意物质产品,而忽略了精神产品。

  精神产品也有质量问题,近年来,诸如抗日神剧、垃圾图书、抄袭文章等诸多文化产生上的质量问题早已引起关注,但文化产品、精神产品究竟如何保证质量?是否也能打击假冒伪劣?

  劣币驱逐良币

  冰箱里有两堆苹果,一堆不太新鲜,一堆新鲜,按理说应该先吃新鲜的,这样更符合营养学的道理,但多数人其实不是这样的,他们会先吃不新鲜的。

  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,比如说经典大家都知道很好,但是多不会去读。一方面经典不好读,很费神,另一方面读经典也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文化素养。电影亦如此,文艺片有很多特别好,但是看的人少,通俗大片简单直白,人都爱看。

  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,那些明明很烂的影视图书产品,却总是在大量的出版,重复地制作,因为它们有市场。一般来说,越是粗俗的,就越容易复制、传播,因为它易懂。特别是在这个互联网流行的时代,人们似乎不太愿意思考了,什么简单直白,就看什么。

 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,在文化精神产品的世界里,同样严重。如果我们回头去看上个世纪80年代流行的那些书籍,如果出现在今天,不大可能会流行起来。这背后是中国文化的悲哀,是教育的失落。

  事实上,如果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,那些垃圾书、垃圾作品就根本不会去看。而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,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所受到的教育,从小的培养。但是现在我们的孩子呢?他们从小学习的东西,都是按照功利的目的被规划,为了升学,为了找好工作、为了多赚钱等等,而应该有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培育,则很少被重视。

  导致的结果就是现在整个社会的轻浮,夜店人头如潮,书店门庭冷落的现象,也只有在一个轻浮的社会里才会出现。

  怎么样质量不高的文化产品不再流行,怎么让真正好的东西真的被人们所喜欢、所推崇,关键还是在于文化的传承。现在虽然传统文化很热,但是多数人其实不读传统的典籍,《论语》、《道德经》真读的人都少,更不用说去体会了。

  精神产品生产应有更高风险

  严格来说,文化精神产品的质量问题,应该也在打击假冒伪劣的该打、必打之列。因为现在的文化精神产品领域,说垃圾产品泛滥成灾,恐怕并不过分。

  假冒伪劣,是质量问题的四种表现。事实上,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在这些方面的情况还不一样。比如说假冒伪的问题,物质产品中的假冒伪当然不好,但是人们会觉得有时候也并非完全不能接受,因为它可能本身也有用,只不过耐用等方面差一点儿,同时因为它便宜,所以甚至会有知假买假的情况。但精神产品不同,比如那些为了评职称、拿课题所写的书籍,先不说其中错字连篇、抄袭成风等问题,对于读者其实一点儿用也没有。

  大量的垃圾产品,应该引起所有文化文艺工作者的惊醒,也应该呼吁人们给予否定和抵制。我们呼吁人们抵制,但同时也要知道,普通人即便是知道害处,真正要抵制也是力不从心的。关键在于,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管理的力度,比如说那些雷剧神剧,只要出现一个,就可以一票否决,让制作者身败名裂、血本无归,赔个底儿掉,不能仅仅停留在批评教育上。哲人说过:“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,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”,要让制作和贩卖假冒伪劣产品的人知道疼。

  很多人可能觉得我们的管理部门在导向、价值等方面管理的多,而对质量的管理反而少,这其实和这几年实际的发展情况不一样。比如影视,现在的管理已经非常细,一部电视剧只能同时在两个频道播出,黄金时段的电视剧连播从最多3集减少到最多2集等。这说明我们也在逐渐地使用行政方式之外的、经济的市场的等各种手段。

  文化不能逆向激励

  文化和精神产品普遍质量低下的问题,其实不仅是今天的问题。或者可以说,任何时间都存在同样的问题。任何一个时代,文化产品中,大部分都是低劣的,我们觉得经典确实非常经典,所以有时候也会觉得,生产这些经典的时代,其他的文化作品也非常好,这是一种错觉。

  比如诗词,唐诗宋词,今天的人们时常拿出来吟诵的,各自也就几百首,但是在当时有多少人写诗填词?那么大的群体下,出现那么几百首经典,可以说是凤毛麟角。所以,鱼龙混杂、泥沙俱下是文化产品的常态,时间会淘汰不好的,筛选出来好的。

  但是,并不是文化产品的常态如此,就应该放任自流、任其自然。不是这样的,精英群体、知识分子应该做一些事情,去主动地发现和挑选好的作品,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推荐给公众。同时,建立各种不同的激励和传播机制,比如公正独立的评奖,比如图书馆等公共机构举办一些活动。

  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质量判别不同,物质产品有清晰的指标,但是精神产品则没有,用一个过分严厉的标准去管理,甚至反而会使文化失去活力和生气。

  所以,对于精神产品质量的提高,只能靠两个方面的努力去改变,一个是更加充分的市场竞争,另外一个是专业人士的引领、知识分子伦理的自觉。

  文化人、专业领域中的权威,他们的作用非常重要,如果这些人也腐败了,被金钱、名声、权力等所收买,或者说缺乏自身的责任意识,那么整个文化生产就会快速地向下堕落。在今天,如书画界就有很多这样的现象,在其位者不谋其政,甚至率先堕落,勾连利益、弄虚作假等。

  其他领域也有类似的现象,这样的现象,会在整个领域产生一种逆向的激励,使得别人争相堕落。最终,好的文化产品被淹没了,坏的堂而皇之登堂入室。

  文化的评判时间更长

  文化产品和物质产品不一样,物质产品有明确的标准,按照标准就知道谁是假冒、谁是伪劣。文化产品的评判并非一时一地的,而是一个广大而漫长的过程。像我们的《水浒》,像《麦田守望者》,在当时都是禁书,现在呢?是经典。

  书籍如此,电影亦如此,比如争议颇多的郭敬明的电影,很多人批评,但也有年轻人喜欢,很难把它归入坏的、需要清扫的那一部分中。所以文化产品的打假,比较有操作性的像“抄袭”,这个有标准可以衡量,其他的就比较难。

  尤其是在今天,主流价值的判断标准和普通人的判断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的时候,这种文化产品质量方面的衡量就更加困难。文化产品的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,而且文化产品的评判在不同的时代又会有不同的标准,这就让管理更不能简单和轻易地下结论。比如前一段时间大家议论非常多的“大头照”事件,假如说我们有规定,影视作品中不能露哪些部位,不能如何如何,也算有个说法,问题是这样的说法也没有。当然,文艺作品本身是以艺术为目的,但也不至于就因此变成“大头照”,这太可笑。当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只有一个脑袋,甚至都没有脖子的人们在不断地说话,你很难想象,在这样一个时代,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作品?


  我刚刚下载一部电影,名字叫《枕边的男人》,苏菲·玛索主演的,这个名字看起来非常容易给人某些方面的联想,但实际上,只是在演绎一个瘫痪的女性和男性护理员之间的一些故事,中间没有什么过分的镜头。

  很多时候我们得知不能下载的原因是版权问题,但实际上,这样的限制白费力气,网络上有的是办法下载到这些作品。不可否认,有的时候刺激人感官的作品更会引起人们的猎奇心理,但这并非全部,更宽容一点,把文化产品的评判放在更久的时间里,让消费者去判断,让时间去筛选,可能会得到更好的东西。

  晨报记者 周怀宗

Tags:打假(603)文化(260)组图(20)也需(3)

转载请标注:我爱技术网_SEO三人行——3·15文化也需打假(组图)

搜索
网站分类
标签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