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爱技术网_SEO三人行

seo三人行 > 新闻信息 > 正文

【40年40变⑩】1988年春运买票队伍排到南五马路 现在自动售票机

网络整理:07-04 点击提交给百度收录

1988年春运,在沈阳站买票的旅客从室内排到室外,甚至沿着胜利大街排到南五马路。而现在的春运,旅客动动手指,足不出户就可买到票。

作为改革开放后铁路发展的“领头羊”,沈阳站经历了40年的不断进步,每一次改变都为百姓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和便利,每次发展都为城市经济带来新动力。

26e79e5066483fc9.jpg

当年张岩售票时每天守着个“大箱子”。辽沈晚报、聊沈客户端首席记者 查金辉翻拍

【1978年前】

车次调度全靠手工画图 需要在3分钟内打五六个电话下指挥命令

赵兵出生于1962年,父母都是铁路职工,父亲是铁路调度室的行车调度员,母亲是货运车皮的计划员。从小时候开始,铁路这两个词就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。5岁的时候,赵兵随母亲去沈阳站接客人,第一次来到父亲的工作岗位,父亲除了和他们打个招呼外,就一直在打电话,都没有空说话,“12次列车开通信号、调度命令下达”,当时的赵兵只知道父亲是个“下命令”的人,特别了不起。

后来他才知道,父亲每三分钟就要办理一次列车的进入或开行,也叫接发列车,而在这三分钟内,父亲需要至少打五六个电话去下达调度命令部署。要知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没有电子显示屏,更没有电脑,调度员只能靠纯手工画图去记载车站线路的接发车占用情况。“那时我心目中的父亲是那么坚毅果断、指挥若定,在外人面前至少‘吹嘘’他二十年,见人就说‘我爸是指挥火车的’”。

有120条企业专用线和13条客运线路 是全国最大的客货运车站

上世纪70年代沈阳的工厂密度非常高,这些工厂的生产原料需要快速运输进来,生产完的成品也需要快速运输出去,这一进一出,铁路就成了承担这一切的重要力量。沈阳当时的工厂基本都是中央级的重点企业,所以,铁路专用线的密度相当高。

“那时候沈阳站可以说是全国最大的客货运车站,一共有120条企业专用线。”赵兵所说的专用线可不是普通意义的货运线路,基本上一条线路就通往一家企业,也有一些小企业共用一条线路,也就是说,当时至少有上百家企业的进货发货都是沈阳站专门负责的。“像当时的沈阳机床厂、冶炼厂、变压器厂、半导体厂等企业都有自己的专用线。”

与货运线路发达的程度相比,当时沈阳站的客运就没那么突出了,只有5个站台13条线路,这些站台还是与货运专用线共用的。“那时候我们每天都在货场忙着收货、发货,客运就像‘副业’一样,主要力量都在货运上,”赵兵回忆,“那时候有些企业为了能有一条自己的专用线,还需要使出各种办法,跑批文写请示,才有可能申请下来。当时如果你工作的企业有一条铁路专用线,那都是老骄傲的事情了,说明你的工作单位老高大上了。”

【1978年改革开放】

沈阳站成了“万货大楼” 比百货大楼货品还多

1978年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,也吹开了沈阳站发展的新篇章。那时候,人们笑称沈阳站是“万货大楼”,比“百货大楼”的货品还多百倍。晚上6点,赵兵就带着一组6名装卸工来到沈阳站的东货场,这里是负责民生用品的到货场,等待他们的是一晚上不停工作,一个夜班要装卸30多节车厢,如果动作慢,下一趟车就进不来了。

在北货场大门口,个体货主们有的骑车、有的赶着马车拉着一箱子货品准备办手续,有的小企业开车拉着一箱箱货物在门口排队,他们都要经过验货员验收货物后再去称重,每个人心里都想着“什么时候能轮到我”,期盼的眼神让赵兵现在回忆起来还印象深刻。

“那时候的货场真是车水马龙。当时没有高速公路,大家运送货物只能靠铁路,货物经常把仓库装满了,没办法就摆到马路上了。有时候,大家着急发货还会发生点小刮碰,货场里经常是大米、白面撒一地,还有茅台酒也打了好几瓶,大家就在酒香里继续忙着干活。”

1980年左右,沈阳站有4个货场,在胜利大街附近的两个货场,东货场负责民生用品的到货、北货场负责民生用品的发货;北二路附近还有两个货场,南货场负责整车集装箱的到发货,西货场负责水泥、煤炭等建筑材料的到发货。其中,1983年建成的集装箱货场面积17700平方米,每昼夜可装卸集装箱400箱,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集装箱货场。

建成全国唯一的二层售票大楼 列车时刻表要工作人员爬上梯子粘

上世纪80年代,沈阳站货运快速发展带动了客运进步。1982年,沈阳站新售票大楼建成,总面积3262平方米,设48个售票窗口,最高日均售票量达73380张,是当时全国铁路中最大的售票大楼。

当时,19岁的张岩成为新售票大楼的一名售票员,每天的工作就是“守着”大箱子卖票。“我们车站当时是全国唯一一个二层的售票大楼,一楼有24个窗口,二楼有14个窗口。”每天上班,张岩要“抱着”木头箱子到窗口,箱子里按车次站点设200多个格子,每个格子有200张纸板票。那时候,售票员需要使用人工砸票机给车票标印日期,既费时又费力,很多售票员因为长年累月反复砸票得了肩周炎。“那时候没有电脑计算票价、数量,只能靠我们人工一张一张自己算,卖出去多少张、一共收了多少钱都需要记清楚。”

1980年前后,全国在售票大厅显示列车时刻表的车站很少,沈阳站是其中一个。那时候的时刻表是一个数字一个数字用胶水粘的。“粘一次时刻表需要3个人花费两三天时间,踩着梯子爬上去一张纸一个数字那么贴。”不仅如此,时刻表还需要用颜色区别开快车、慢车,“红色是快车,黑色是慢车”。

44afa2138ac7dc20.jpg

沈阳站的变化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和变迁。辽沈晚报、聊沈客户端首席记者 查金辉摄

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】

春运买票从大厅排到南五马路 1991年北站建成使用

在张岩的记忆中,1988年的春运情景到现在还清晰。“开始卖腊月二十九的车票那天,早上我们上班时就被排队的乘客给吓住了,从卖预售票的二楼一直排到楼下,从楼下一直排到室外,排到胜利大街上,排尾顺着胜利大街往南一直排到了南五马路。”

1987年,全国第一次有了春运,而就在第二年,当时的沈阳铁路局全年旅客发送量达到30841万人,比1978年的25276万人增加了5565万人。这是截至目前沈阳铁路局发送旅客人数最多的一年。

Tags:现在自(1)

转载请标注:我爱技术网_SEO三人行——【40年40变⑩】1988年春运买票队伍排到南五马路 现在自动售票机

搜索
网站分类
标签列表